援藏干部详解援藏资金怎么花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内地干部援藏的同时,亦带来大量资金。数据显示,仅“十一五”时期,援藏资金就累计达到了75.5亿元,且绝大多数的项目和资金均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1.55亿,这是随上海第七批援藏小组一起进入西藏拉孜县的三年援建资金,2013-2016这三年时间内,这个9人的援藏队伍要将这笔资金用到实处。
援藏资金怎么花?21世纪经济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
《21世纪》:上海第七批对口支援拉孜县的资金,跟以往相比有无增减?
张劲松:上一批三年援藏项目经费是一亿零三百万,从绝对数上来看,我们这一批是增加了5200万,将近50%。但是从需要投钱的地方来比较,还是杯水车薪。对我来说,压力在于,2011年日喀则地委发文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将日喀则作为“西部中心”打造完成,拉孜当然也要朝这个目标努力,而当前拉孜的经济体量还是比较小,承载能力是不够的。
我们援藏干部的情况是很特殊的,2016年年中我可能是要离开拉孜的,这个是规定。所以看似三年,但有效的工作时间是不多的。并且由于气候条件,这里有效的时间也就是从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10月份以后生产基本是停滞的。
《21世纪》:对这笔资金怎么使用,投在哪些领域,你是否已经有规划?
张劲松:到这里之后,经过调研,我们这一批拉孜援藏小组初步拟出一个思路,主要想做三个方面的工作,就是三个“基”: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和基层政权建设。
这里我指的基础教育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不仅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这里到小学、中学都是签订协议的,都是住宿制,保证家长在孩子上学期间不会把孩子带回去,也有个别的家长在外面,孩子像“越狱”一样地翻出来,因为他们觉得读书对他们而言看不到光明,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基础教育应该把职业教育也纳入其中。这里的餐饮,住宿业,汽修业,基本上都是内地过来的,所以想为什么不做本地的培训,这一块我是准备花大力气做的。《21世纪》:基础教育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心力,而且短期内看不出政绩的工程,你是怎么考虑的?
张劲松:中央对援藏资金提出“两个倾斜”,就是有80%必须投在农牧民,投在基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见援藏干部的时候对上海整个援外工作提了四个要求,第一个是民生为本,第二个是产业为重,第三个是规划为先,第四个是人才为要。
如果将职业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这也是民生工程。因为解决了一个学生的就业,也就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基础教育确实看不出政绩,可能三年、五年,或者十年,毕业之后可能一部分人在为西藏做贡献,有一部分就离开西藏了,但我们援藏就要为西藏的未来做打算,西藏的未来还是要靠当地的学生,当地的年轻人,这也是我们小组9位同志统一的思想。
《21世纪》:针对拉孜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上你准备抓哪些重点?
张劲松:基础设施要打破传统概念上的修路建桥,现在调研以后,我主要想做的还是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的产业链很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拉孜县是318和219国道的必经之路,每年的客流非常大,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流”是流动的,怎么想办法变成“留”下的,我想要通过文化旅游产业。
第一个是传统的堆谐舞蹈,怎么让这段民间的舞蹈发挥作用?我们现在准备把县政府和拉孜大酒店中间的工地改成西部堆谐文化群众活动中心,预计明年能够建成使用,下一步还想扩大文化广场,把这几块连成片,做大后可以作为一个支柱产业。
人来了之后现有的承载能力远远不够,我考虑把援藏的政府资金作为一种引导性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拉孜来投资开发。再有一个是餐饮业远远不够,包括下游的纪念品开发等等,这样一来就把整个产业链带动起来了。
最关键是,做这么多事情,目的是为了让税收留下来,拉孜去年一年的县级财政只有1000万,这是不能想象的,因为这里财政需要花的钱一年大概三个亿,这里有公务员大概700名,全部是国家转移支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