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40万亩农田灌溉 增8.7亿发电量 小水电里的大文章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2日 来源: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水电站运转情况。
编者按:在重庆各区县,有800多座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小型水电站,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电站既不能顺畅发电,也不能很好地防洪抗旱,成为各地的一个心病。近年来,重庆市启动了农村水电改造工程,投入资金和技术,对这些处境尴尬的电站“增效扩容”。
和市内800多座诞生于1995年前的农村小水电站一样,建成于1977年的武隆县白马镇豹岩村的凉山水电站,和村里的居民一起,经历了“水漫金山”、“水与电争”的尴尬经历。电站员工下雨就往屋外跑,附近居民抱着电饭煲砍柴烧……
2012年,白马镇豹岩村的凉山水电站,连同武隆县其他21座农村小水电站纳入“增效扩容”改造范畴。一个水电站的改造历程,见证着一群人与水和电的关系。
打谷机成了每位农户家中必备的电器。
电饭煲、电磁炉也走进了农户的厨房。
13日,华龙网记者抵达武隆县白马镇豹岩村的凉山水电站不一会,下起了入夏以来的又一场大雨,众人慌忙跑进电站机房躲雨。窗外,豆大的雨珠子击起发电引水渠浪花一片。水渠两侧,田地里的玉米熟了,一眼碧绿随黄色的花穗在雨中颤动。水泥白墙、大玻璃窗的凉山水电站一级站机房内,830千瓦装机容量发电机组在大雨中发出轰鸣。
“下的都是银子啊。”电站员工田学飞悠闲地望着窗外,招呼工友点起了烟。 “这都是增效扩容的结果。”武隆县水务局农电科负责人徐学柄说,“所谓增效,就是提升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扩容,就是增加蓄水库容。水又多、设备又好,电就不愁了。”徐学柄所说的“增效扩容”改造,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十多年前。曾几何时,在这个距离武隆县城48公里小山村中,村民装着电灯却靠煤油灯度日。对于田学飞这样的电站员工,冒雨沿电站引水渠步行近6公里的检查渗漏,更是家常便饭。
点不亮的电灯 用不起的电器
“风吹就断线,天干像个红丝线。”重庆市水利局农村水电及电气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昌沛回忆,对建于1995年以前的农村小水电站,农家有这样一说。在接受“改造”前,1977年建成的凉山水电站,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光。
“七几年刚通电时,灯泡还不如煤油灯亮。”豹岩村清风社居民肖成树今年58岁了,在凉山水电站附近居住了半个多世纪。记忆中,当时,整个凉水乡4000多人、1000多户,只靠50千瓦装机容量的凉水电站供电。胡乱拉扯的电线,大风一吹就断,一家只点一盏白炽灯,灯芯看上仍像黑暗里的一缕红丝线。“煤油灯走到哪里拿到哪里。”肖成树的老伴儿魏清菊回忆,即使通了电,夜间照明仍要靠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
进入80年代,凉山水电站装机容量升级到200千瓦,家里的灯泡勉强亮过了煤油灯,对家用电器却仍是“力不从心”。肖成树回忆,到90年代,村里三分之一的家庭有了电视机,但因电压不稳,画面跳跃、中断,村里很少有人看过完整的电视节目。用电饭煲煮饭的人也有,却鲜有煮熟的。
因缺乏能源,肖成树所在的生产队里60几户人家,每天有40来人步行3公里山路砍柴。百来亩的山林,就这样被他们“剃了头”。“手指头细的树苗苗都砍了,有时,背篓都让人砍去烧了。”魏清菊回忆,找能源,消耗了山里人大部分时间精力,很长一段时间,豹岩村也没能富起来。
“买得起,用不起。”90年代末,有的家庭靠外出打工存出些家底,村里4户人家添置了打谷机。深夜两三点,这些人家趁难得的用电低峰连夜打米,夜色中的轰隆声,让肖成树至今记忆犹新。
工作人员打开水电站导流阀门。
淘汰的旧设备。
水与电争 灌溉防洪亦成难题
“拿水来灌田,家里就没电用,等水去发电,田里又干得冒烟。”对像肖成树这样的村民而言,除了用电本身,水与电之间的抉择,也是个困扰。在很多像豹岩村这样的小山村里,水电站的引渠不仅供发电,也作灌溉渠道。
“社里全部的田地,都在水渠两边。”肖成树说。和市内建成于七八十年代的绝大多数小水电站一样,电站的引水渠是靠村民“投工投劳”搬石块堆成的。水渠壁的石缝,村民拿水泥将缝简单一填,算是完工,可渠道一路却漏水不断。旱天,水从一级电站沿3200来米渠道一路渗漏至二级电站,再加上沿途村民引水浇田,二级电站无电可发,下游村民也无田可灌。每逢大雨、山洪,全长近6000米的引水渠就四处漏水,两侧豹岩村村民的庄稼地,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水田。
1997年到凉山水电站一级站工作的田学飞,对此深有体会。好似今日这样的大雨中,电站员工在漏雨连连的机房中根本待不住。怕水渠渗漏淹田,更怕垮渠毁田,工友们淋着大,沿着狭窄的渠堤沿路查看。道路湿滑、视野不清,途中滑倒不计其数……
肖成树说,因引水渠存在的种种问题,水渠两侧的低矮田地一直少有收成,引水渠下游的田地也没人开垦,荒了不少。
全市800多座小水电 绝大多数曾亏损
像凉山水电站这样的农村小水电,并不在少数,据徐学炳介绍,仅武隆县,农村小水电站总量就达138座。
“1995年以前,全市建成投产的100千瓦及以上的农村水电站820座,绝大多数都在亏损。”重庆市水利局农村水电及电气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冒沛介绍,因水电站发电机组陈旧老化、装机容量不足,电厂引水渠道渗漏、供水不足等多种原因,据2010年重庆市农村水电统计报表,我市农村水电年发电量63亿千瓦时,发电总收入约17亿元,总支出19亿元,亏损额约2亿元。亏损现象在建成于1995年前的老水电站身上尤为严重。
“每秒有接近1立方米的水资源得不到利用。”据凉山水电站所属的武隆欣航水资源开发总厂工程科科长杨龙海介绍,仅凉山水电站两级电站,平均两秒左右,就有近2吨水的发电量被白白浪费。设备老化造成亏损,亏损又导致设备难以更新,恶性循环之下,不少农村水电站几乎在“象征性运作”。
特别是像凉山水电站这样,因历史遗留原因很长时间仍在“自发自供”的水电站,电厂发电量不足,将导致附近村村民缺电。而像豹岩村居民所经历的那样,引水渠渗漏等问题,使得水电工程灌溉、防洪的作用不仅不能体现,反而成了雨天致涝,旱天致干的帮凶。
加强蓄水保水工作,解决群众春耕春播困难。
利用排水渠灌溉农田。
改造“变身”476座小水电 旧貌换新颜
2011年6月,重庆市水利局编制的《重庆市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实时方案》获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准。31个区县(自治县)的476座农村水电站纳入试点。11月11日,首批184项投资计划下达,武隆县包括凉山水电站在内的22座农村小水电站纳入增效扩容改造范畴。
2012年3月,凉山水电站在首批计划内改建动工,在两级电站引水渠防渗整治、新增及技术改造水轮机、发电机和变压器后得以“回收”。
此轮“改造”前的2010年,凉山水电站经历了“以电代燃”改造,原本仅依赖凉山水电站度日的村民,终于享受起大电网供电。也就是在这时,包括肖成树在内的村民,开始“疯狂”地添置家电。
“十来盏电灯,电吹风、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电视机……太多了,用都用不过来。”
此前,肖成树从未想象过的一天24小时能看电视、能用打谷机的生活,终于来临。而因稳定新能源帮忙,出门砍柴者也逐渐没了踪影。2012年增效扩容改造后,凉山水电站彻底改头换面,曾让田学飞和村里居民惆怅的引水渠,终于旧貌换新颜:无论大雨不再渗漏,旱季,水源也能顺利流至下游。肖成树介绍,短短一两个月内,引水渠下游的田地,就有了新开垦的迹象。
通过水力发电,农户家中用上了各种电器。
年增发电受益超过2亿元 灌溉饮水难题一并解决
“中央7个亿,市里7个亿,业主7个亿。”陈昌沛介绍,在建设资金支持下,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476座电站初步设计审批、设备采购工作已全部结束,其中392坐电站开始机电设备安装,470座电站启动土建工程。完成计划总投资14.14亿元,约占计划的70%。预计试点完全实施后,将新增装机容量17.1万千万,新增发电量8.7亿千瓦时。按目前重庆平均上网电价0.29元每千瓦时计算,每年可增加发电收益2.52亿元。
农村小水电企业将实现扭亏为盈的同时,全市40万亩农田灌溉、49万人饮水问题将得以解决。像2010年前豹岩村这样的“自发自供”小水电区的供电条件也将得到改善,15个乡镇、105个村、6万户共计25.7万人的用电难,将像肖成树所经历的那样得以解决。
近日举行的水利部定点重庆扶贫工作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就纳入扶贫工作重点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装进行了再一次强调。希望在下一步水电扶贫工作中,进一步加大改装实施刘,促进包括武隆、城口、巫溪、开县、云阳和丰都在内的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转变农村水电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扶贫。
“电视上说,环境好,就是资本。豹岩村山清水秀,可不输给仙女山。”雨后的豹岩村显得格外清丽,远处的“豹岩”在薄雾中探出头来。养成看电视爱好的肖成树,听说水电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好,觉得格外骄傲。
他希望,凉山水电站能让豹岩村的好山好水一直美下去。有朝一日,这里也能变成著名的旅游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