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情持续凸显水利硬伤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2日 来源:
专家称,西南的储水能力非常低,无法应对复杂情况。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害能力。
鄱阳湖草原还记忆犹新,如今,西南地区大旱仍在持续。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而受旱的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局部阴雨增多,但旱区降雨强度不大,对贵州、云南等重灾地区只是杯水车薪。
西南旱情仍在持续
据气象部门监测显示,截至18日上午8时,贵州出现特旱25县市,重旱39县市区,中旱17县市。特旱区域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西部、遵义市东南部、黔东南州中西部、黔南州中东部、黔西南州西南部。
云南旱情继续加剧,集中在文山、曲靖、昭通、昆明、红河等州市的20个县区。昭通15条河沟断流,曲靖河道断流45条,鲁甸县干旱破52年纪录。曲靖城区供水仅够3个月,水源得不到补充;文山大部出现中等以上旱情,主要农作物干枯死亡。
在四川盆地南部,田地开裂,再生稻不能正常萌发,旱地里的红苕、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有的枯萎,有的脱落,塘堰里的水干涸,塘底露出白泥。截至9月5日,四川156个县(市、区)中有71个县(市、区)伏旱持续,旱区分布在泸州、宜宾、自贡、内江等川南及川东地区。
“极端气候会引发自然灾害,而且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加过快,将导致可用水量减少。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与GDP相关,其中有人均储水能力指标,西南地区的储水能力非常低,相当于银行存款很少,没有应对干旱等复杂情况的能力。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要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加强水利设施尤其是蓄水设施的建设,走出一条科技支撑的水利水电开发新模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贾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最近两年,我国传统的雨量充沛的西南地区也发生干旱,从大背景下反映了全球气候异常已经不是偶然现象。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云南、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包括广西集中了很多贫困地区,其抗灾能力本来就弱,再遇上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极端气候已经引起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关注,我们不要存侥幸心理,要加强最基础的防灾、抗旱农田水利等建设,提高自身抗灾害能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告诉本报记者。
开春以来,古蔺叙永两地及赤水河上游的贵州习水,没下过一场透彻的雨,赤水河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7月旱情最严重时,赤水河水位只有30厘米,一度濒临彻底断流。从那时候起,货船纷纷搁浅。“往年也出现过船只搁浅的现象,但顶多只有10来天,今年一停就是一个月。”当地的船夫说。
2009年秋季到2010年年初,西南遭受严重旱情。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
今年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从全国来看,旱情总体偏轻,但受旱区域集中,西南部分地区旱情突出,重复受灾,干旱时段正是主汛期和秋季农作物生长关键季节,灾害损失重,救灾难度大。
“西南地区要尽快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提高供水能力。”贾金生对本报记者说。
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现在的农业采取包干到户或包产到户,缺乏了集体经济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热情,现在有了新的历史欠账。近些年各省主要加强高速公路、高铁、城市天然气等建设的投入,对最基础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一旦遇上自然灾害,人民的生产生活会受到严重损失。这次干旱是个信号,试想如果主产区大旱,粮食歉收,可能就会引起市场动荡,甚至会波及到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陈秀山对本报记者说,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并把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用于水利建设。这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最高的政策。记者从水利部网站获悉,今年水利投入将达到4000亿元,未来10年水利投入4万亿元。
“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云南在全国水资源总量排名第三,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脆弱。而且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孙鸿烈分析指出。
西南大旱折射出工程性缺水的现实,水利工程欠账多。有着丰沛水资源的云南省,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贵州省的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喀斯特地貌占贵州全省面积的73%,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9.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7月12日,《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启动实施,总投资1472亿元。根据《规划》安排,到2020年,全省将规划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处,工程概算总投资954亿元;生态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265亿元;石漠化治理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253亿元。
利用水能空间巨大
2010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191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5立方米,比上年减少9.8%。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5亿亩。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民生水利工作的核心之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贾金生说。他表示,人类需要水,要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离不开大坝等水利工程设施。全世界水电开发度约为40%,发达国家平均开发度在60%以上,我国的水电开发度不到40%。
“我国是化石资源短缺而水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煤炭资源世界排第三,水能资源世界排第一。水电是可再生的,条条江河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贾金生说。
贾金生认为,我国目前所拥有的大坝数量和水库蓄水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抗旱供水的需求。我国人均水库库容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到30%。国外不少堤防防洪设计标准达到2000多年一遇,而我国大部分设计标准仅是百年一遇。
“我国水电开发度能达到60%以上就不错。有些江河开发的经济指标很差,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不建电站、不开发更为科学。今后需要完善水电环境友好的建设管理体系,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水电认证机制,并尽早应用到河流规划、水电建设与管理上来。”贾金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