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做好旱灾风险评估路径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2日 来源:
从2013年6月下旬到9月底,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特别广,温度异常高等特点。其中,江南大部、华南北部有些气象站的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已超过了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不少地区38摄氏度以上的酷热天气日数为近50年来之最,并出现连续超过40摄氏度的酷暑天气。
旱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出现饥荒。同时,干旱灾害之后易发生蝗灾。旱灾的影响如此巨大,该如何应对呢?做好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应对旱灾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日,水科学QQ论坛(群号108544773)针对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报记者参与了此次探讨,并将专家在研讨中的一些精彩观点进行了整理、摘登,以期能够为我国旱灾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参与讨论专家:
左其亭(郑州大学教授)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金菊良(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刘东(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尚松浩(清华大学教授)
王顺久(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张强(中山大学教授)
窦明(郑州大学教授)
王富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
许继军(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洪波(长安大学副教授)
周玉良(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
蒋尚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常留红(长沙理工大学博士)
杨云川(广西大学博士)
张泽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
雷宏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
麻泽龙(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
程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冯真友(四川省南充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工程师)
1 干旱与旱灾
金菊良:在讨论什么是旱灾风险评估之前,我们必须先明晰干旱和旱灾的区别。
杨云川:从广义上讲,干旱一词通常包括三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二是干旱,三是干旱灾害。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要真正理解和认识干旱及其带来的问题,必须对这3个方面的含义分别进行探讨。
左其亭:干旱,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在南方就是干旱,但到了西北干旱区,就算不上什么干旱。因此,确定干旱的定义,应该把这些差异因素考虑进去。
许继军: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旱灾则是因为这种现象而产生的损失,包括人类的和自然的。干旱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降水偏少是主因,也与气温和下垫面条件相关。
刘东:干旱的定义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成许多种,就像洪水一样,后来细分成了“洪”和“涝”,其本质上都是水多了,但表现形式和方式不同。干旱本质是水少了,表现为有的时候农田土壤水少了,有的时候河里没水了。
程亮:明晰干旱的定义非常重要,但很多学科不像数学和物理一样,可以把定义进行一个定量的描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都是在对其定义基本要点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参考现有研究成果,不断对其加深认识,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增加一些基本要点,同时各家对这些要点进行各自的表述,直到大家趋同,定义趋于稳定。
杨云川:的确,如水文干旱和生态干旱,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根据研究的目的而提出来的。
金菊良:概念是否准确有时候很难把握。因此,我们才讨论干旱与旱灾的概念。而从这两个概念中引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旱灾系统与旱灾风险系统的概念及其区别。旱灾系统是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以及承灾体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
2 旱灾系统
杨云川:根据灾害系统论的观点,干旱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等4个子系统。
刘东:根据对象不同,干旱灾害系统的表征也不同。例如,农业旱灾系统是指由气象干旱、水利抗旱、农业活动承旱能力,以及农业旱灾灾情等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
金菊良:旱灾风险系统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旱灾危险性),以及承灾体的暴露、灾损敏感性和抗旱能力,这4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周玉良:气象干旱的分析,抓住了降水减少这一引起干旱现象的主要因素,但没有考虑水文循环中下垫面对降水的调蓄作用等致使干旱现象产生的细节。水文干旱既反映了气象干旱,也体现了农业干旱和经济社会干旱。但目前水文干旱分析通常仅采用土壤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一种作为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区域的主要水分供给源(如供给农业作物蒸散的土壤水,工业、生活等各种用途用水的地表水、地下水等)确定与旱灾直接相关的干旱指标。
许继军:研究旱灾最好从旱灾成因、发生发展机理到最后的损失,形成研究途径。对于农作物,宜从作物全生育期的水量平衡分析出发,研究其各生长阶段的缺水量。
3 旱灾风险
金菊良:风险的定义一般主要有三类:一是不利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二是不利事件产生不利影响的不确定性;三是对不利事件可能性与其产生不利影响不确定性的综合度量。旱灾风险,个人认为是对干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产生不利影响(旱灾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综合度量。即旱灾风险既包括干旱风险(干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包括旱灾损失风险(旱灾损失的不确定性)。
王富强:干旱风险组成要素主要包括3个:一是干旱的危险性,如干旱的规模、历时、烈度等;二是承灾环境的脆弱性,如暴露性、抗旱能力等;三是旱灾损失,如旱灾损失的规模和概率等。
金菊良: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研究旱灾的一个角度,即从旱灾系统的各个元素出发,对由于取值不确定性造成的输出改变,包括输入不确定性,结构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这与从物理成因等角度的研究形成了互相补充。
杨云川: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要进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是基础。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二是概率统计方法;前者主要是对灾害风险的组成成分“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抗灾能力”进行研究;后一种方法目前仅在金融、保险领域应用,主要用来获得损失(或收益)的概率分布。
金菊良:的确,干旱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是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值得深入、系统地研究。
程亮:对可能产生的损失后果进行评估;对区域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分布函数和旱灾损失的可能性分布函数进行评估,确定旱灾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旱灾风险需要控制,以及如何从减轻旱灾风险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分析农业干旱
蒋尚明:对于农业干旱,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缺水量是根源。如何分析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缺水量?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设定较为适宜的干旱指标,如淮北地区地下水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缺水量。
冯真友:对农作物缺水过程的监测,可以为干旱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结合水利工程抗旱风险评估,是一个好的研究方向。但这种监测结果与传统的作物实验成果相关性如何,值得研究。
许继军:以前的研究关注点是,如何灌水让作物生长得更好,现在应关注在灌水不足或缺水条件下的作物生长过程。这两种研究应该可以结合起来。
周玉良:作物需水过程是涉及农业和气象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机理问题。前期干旱缺水很可能存在滞后的旱灾损失效应,机理不是很清楚,目前还很难准确模拟旱灾损失。这也是旱灾风险定量计算的薄弱环节。
麻泽龙:目前,作物的需水过程一般采用蒸渗仪来测量,采用“彭曼公式”来确定作物干旱的阶段性,即哪一个阶段属于作物可承受的干旱范围,在某种土壤和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确定的作物干旱承受阈值等。
尚松浩:关于干旱或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用作物生长模型或简单的水分生产函数可以估算不同干旱下的作物产量或减产情况,用于旱灾评估。
蒋尚明:在某种土壤和气象条件下,应该存在某一基本确定的作物干旱承受阈值,可以通过典型作物受旱试验来确定。对于农作物而言,其自身恢复能力很强,尤其在作物生长的非关键期发生的干旱,只要苗势没有被不可逆地破坏,后期往往能恢复。但发生干旱不能完全看最后的产量,抗旱过程中的投入应该也要计算到旱灾损失中。
5 旱灾风险评估的内容
王富强:干旱风险定义及其内涵,干旱风险区划研究,干旱风险因子识别(包括水文风险、工程风险、管理风险),干旱风险评价方法,干旱风险评价标准,干旱风险预测,干旱风险规避和管理等等问题,应是干旱灾害风险评估需要研究的。
杨云川:国外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年),从应对危机到风险管理意识的转变。第二阶段(2001年以来),研究干旱发生过程,突出非自然因素在减缓干旱影响中的作用。
张泽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2007年公布的一份旱灾风险缓减框架与实践报告中,将干旱管理框架核心明确为旱灾风险和脆弱性。这主要从4个方面考虑:一是政策与政府管理,二是风险评估与预警,三是知识普及与公众意识增强,四是有效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金菊良:如何把这些影响试验研究与旱灾风险研究结合是关键。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干旱发生的不确定性如何反映在这种结合过程中,以最终获得旱灾损失风险曲线。杨云川:近年来,干旱灾害防治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旱灾风险评估成为特点,但旱灾风险评估理论问题还比较模糊,似乎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框架。因此,加强旱灾风险方面的观测试验,特别是物联网的参与很有必要。
常留红:风险评价是在研究影响灾害危险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工作。
周玉良:旱灾风险就是旱灾损失的可能性。涉及导致旱灾出现的各种干旱(自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各种干旱事件出现后所引起的损失计算。其中,损失计算包括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抗灾能力等。因此,干早灾害风险分析包括干旱频率分析和旱灾损失评估两方面。
常留红: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灾害区域成灾、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灾害的危险性分析、损失评估与预测、灾害脆弱性分析、减灾能力分析、风险估算与评价及减灾决策的定量、综合研究。
窦明:风险理论应该包括各种风险诱因的不确定性理论,风险发生时的情景模拟与分析理论,以及风险综合量化方法理论。
金菊良:只有理论基础牢固,才能保障研究成果可靠。现在干旱风险、旱灾损失风险、旱灾风险都有许多专家在使用。我觉得这3类概念间有联系,旱灾风险定量评估的核心理论问题,就是如何把干旱风险转换成旱灾损失风险的过程。
雷宏军:干旱风险评价是在灾害危险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不确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工作。
张强: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研究非常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从农田开始,从农作物的需水情况、对干旱的耐受性、农作物的减产与水分缺失的关系等因素入手,先从微观,再从宏观进行研究。
左其亭:旱灾风险评估方法通常有3种:一是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分析方法。从作物生长的物理机制出发,通过田间试验的方式获得相关参数,构建水分—产量模型,计算干旱引起的作物风险损失。二是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分析方法。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农业干旱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三是基于风险理论的数学分析方法,通过一定数学方法(概率统计法、模糊数学法等)估算干旱灾害的损失情况。
6 争议和研究重点
张洪波:以前处理干旱事件是不同部门处理不同领域,才有了所谓的4种干旱指标。为了政府职能的统一,还是需要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来反映干旱过程。
张泽中:其实没有必要统一。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水资源配置常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来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个人认为,4种干旱和旱灾问题也可以借鉴分而治之的方法。
王顺久:统一很难,也没必要,关键是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评价结果。干旱风险主要还是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规避的风险并不一样。
姜文来:旱灾是与经济损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旱灾风险评估离不开经济分析。
王顺久:干旱风险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方面面,只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就会造成干旱损失的不一致性。
窦明:水文循环过程模拟是基础,具体怎么量化,怎么评价,需要在水文循环过程中选取最合适的指标来表征。如果水文循环模型足够精细,把各种过程和驱动作用都反映出来,就不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水文过程的机理研究(这个过程研究应该能把各种干旱因子都反映进去)是开展干旱风险研究的基础。
金菊良:旱灾风险评估的应用问题还有5个:一是干旱频率,旱灾损失曲线图,即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对应的因旱粮食损失率的定量关系曲线图。二是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即表现研究地区在给定旱灾损失率下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图。三是旱灾损失空间分布图,即表现研究地区在给定抗旱能力条件下,给定重现期对应的旱灾损失率的空间分布图。四是与研究地区旱灾风险有关的及其他变量的空间分布图。五是旱灾风险区划,即以行政、流域等为区划空间单元,按照旱灾在时间上的演替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将旱灾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编制区域旱灾风险图,对研究区域的空间范围进行区域划分,以反映旱灾风险等级在研究区域中的空间分布格局。
旱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出现饥荒。同时,干旱灾害之后易发生蝗灾。旱灾的影响如此巨大,该如何应对呢?做好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应对旱灾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日,水科学QQ论坛(群号108544773)针对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报记者参与了此次探讨,并将专家在研讨中的一些精彩观点进行了整理、摘登,以期能够为我国旱灾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参与讨论专家:
左其亭(郑州大学教授)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金菊良(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刘东(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尚松浩(清华大学教授)
王顺久(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张强(中山大学教授)
窦明(郑州大学教授)
王富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
许继军(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洪波(长安大学副教授)
周玉良(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
蒋尚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常留红(长沙理工大学博士)
杨云川(广西大学博士)
张泽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
雷宏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
麻泽龙(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
程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冯真友(四川省南充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工程师)
1 干旱与旱灾
金菊良:在讨论什么是旱灾风险评估之前,我们必须先明晰干旱和旱灾的区别。
杨云川:从广义上讲,干旱一词通常包括三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二是干旱,三是干旱灾害。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要真正理解和认识干旱及其带来的问题,必须对这3个方面的含义分别进行探讨。
左其亭:干旱,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在南方就是干旱,但到了西北干旱区,就算不上什么干旱。因此,确定干旱的定义,应该把这些差异因素考虑进去。
许继军: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旱灾则是因为这种现象而产生的损失,包括人类的和自然的。干旱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降水偏少是主因,也与气温和下垫面条件相关。
刘东:干旱的定义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成许多种,就像洪水一样,后来细分成了“洪”和“涝”,其本质上都是水多了,但表现形式和方式不同。干旱本质是水少了,表现为有的时候农田土壤水少了,有的时候河里没水了。
程亮:明晰干旱的定义非常重要,但很多学科不像数学和物理一样,可以把定义进行一个定量的描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都是在对其定义基本要点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参考现有研究成果,不断对其加深认识,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增加一些基本要点,同时各家对这些要点进行各自的表述,直到大家趋同,定义趋于稳定。
杨云川:的确,如水文干旱和生态干旱,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根据研究的目的而提出来的。
金菊良:概念是否准确有时候很难把握。因此,我们才讨论干旱与旱灾的概念。而从这两个概念中引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旱灾系统与旱灾风险系统的概念及其区别。旱灾系统是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以及承灾体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
2 旱灾系统
杨云川:根据灾害系统论的观点,干旱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等4个子系统。
刘东:根据对象不同,干旱灾害系统的表征也不同。例如,农业旱灾系统是指由气象干旱、水利抗旱、农业活动承旱能力,以及农业旱灾灾情等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
金菊良:旱灾风险系统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旱灾危险性),以及承灾体的暴露、灾损敏感性和抗旱能力,这4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周玉良:气象干旱的分析,抓住了降水减少这一引起干旱现象的主要因素,但没有考虑水文循环中下垫面对降水的调蓄作用等致使干旱现象产生的细节。水文干旱既反映了气象干旱,也体现了农业干旱和经济社会干旱。但目前水文干旱分析通常仅采用土壤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中的一种作为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区域的主要水分供给源(如供给农业作物蒸散的土壤水,工业、生活等各种用途用水的地表水、地下水等)确定与旱灾直接相关的干旱指标。
许继军:研究旱灾最好从旱灾成因、发生发展机理到最后的损失,形成研究途径。对于农作物,宜从作物全生育期的水量平衡分析出发,研究其各生长阶段的缺水量。
3 旱灾风险
金菊良:风险的定义一般主要有三类:一是不利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二是不利事件产生不利影响的不确定性;三是对不利事件可能性与其产生不利影响不确定性的综合度量。旱灾风险,个人认为是对干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产生不利影响(旱灾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综合度量。即旱灾风险既包括干旱风险(干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包括旱灾损失风险(旱灾损失的不确定性)。
王富强:干旱风险组成要素主要包括3个:一是干旱的危险性,如干旱的规模、历时、烈度等;二是承灾环境的脆弱性,如暴露性、抗旱能力等;三是旱灾损失,如旱灾损失的规模和概率等。
金菊良: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研究旱灾的一个角度,即从旱灾系统的各个元素出发,对由于取值不确定性造成的输出改变,包括输入不确定性,结构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这与从物理成因等角度的研究形成了互相补充。
杨云川: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要进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是基础。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二是概率统计方法;前者主要是对灾害风险的组成成分“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抗灾能力”进行研究;后一种方法目前仅在金融、保险领域应用,主要用来获得损失(或收益)的概率分布。
金菊良:的确,干旱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是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值得深入、系统地研究。
程亮:对可能产生的损失后果进行评估;对区域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分布函数和旱灾损失的可能性分布函数进行评估,确定旱灾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旱灾风险需要控制,以及如何从减轻旱灾风险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分析农业干旱
蒋尚明:对于农业干旱,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缺水量是根源。如何分析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缺水量?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设定较为适宜的干旱指标,如淮北地区地下水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缺水量。
冯真友:对农作物缺水过程的监测,可以为干旱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结合水利工程抗旱风险评估,是一个好的研究方向。但这种监测结果与传统的作物实验成果相关性如何,值得研究。
许继军:以前的研究关注点是,如何灌水让作物生长得更好,现在应关注在灌水不足或缺水条件下的作物生长过程。这两种研究应该可以结合起来。
周玉良:作物需水过程是涉及农业和气象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机理问题。前期干旱缺水很可能存在滞后的旱灾损失效应,机理不是很清楚,目前还很难准确模拟旱灾损失。这也是旱灾风险定量计算的薄弱环节。
麻泽龙:目前,作物的需水过程一般采用蒸渗仪来测量,采用“彭曼公式”来确定作物干旱的阶段性,即哪一个阶段属于作物可承受的干旱范围,在某种土壤和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确定的作物干旱承受阈值等。
尚松浩:关于干旱或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用作物生长模型或简单的水分生产函数可以估算不同干旱下的作物产量或减产情况,用于旱灾评估。
蒋尚明:在某种土壤和气象条件下,应该存在某一基本确定的作物干旱承受阈值,可以通过典型作物受旱试验来确定。对于农作物而言,其自身恢复能力很强,尤其在作物生长的非关键期发生的干旱,只要苗势没有被不可逆地破坏,后期往往能恢复。但发生干旱不能完全看最后的产量,抗旱过程中的投入应该也要计算到旱灾损失中。
5 旱灾风险评估的内容
王富强:干旱风险定义及其内涵,干旱风险区划研究,干旱风险因子识别(包括水文风险、工程风险、管理风险),干旱风险评价方法,干旱风险评价标准,干旱风险预测,干旱风险规避和管理等等问题,应是干旱灾害风险评估需要研究的。
杨云川:国外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年),从应对危机到风险管理意识的转变。第二阶段(2001年以来),研究干旱发生过程,突出非自然因素在减缓干旱影响中的作用。
张泽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2007年公布的一份旱灾风险缓减框架与实践报告中,将干旱管理框架核心明确为旱灾风险和脆弱性。这主要从4个方面考虑:一是政策与政府管理,二是风险评估与预警,三是知识普及与公众意识增强,四是有效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金菊良:如何把这些影响试验研究与旱灾风险研究结合是关键。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干旱发生的不确定性如何反映在这种结合过程中,以最终获得旱灾损失风险曲线。杨云川:近年来,干旱灾害防治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旱灾风险评估成为特点,但旱灾风险评估理论问题还比较模糊,似乎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框架。因此,加强旱灾风险方面的观测试验,特别是物联网的参与很有必要。
常留红:风险评价是在研究影响灾害危险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工作。
周玉良:旱灾风险就是旱灾损失的可能性。涉及导致旱灾出现的各种干旱(自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各种干旱事件出现后所引起的损失计算。其中,损失计算包括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抗灾能力等。因此,干早灾害风险分析包括干旱频率分析和旱灾损失评估两方面。
常留红: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灾害区域成灾、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灾害的危险性分析、损失评估与预测、灾害脆弱性分析、减灾能力分析、风险估算与评价及减灾决策的定量、综合研究。
窦明:风险理论应该包括各种风险诱因的不确定性理论,风险发生时的情景模拟与分析理论,以及风险综合量化方法理论。
金菊良:只有理论基础牢固,才能保障研究成果可靠。现在干旱风险、旱灾损失风险、旱灾风险都有许多专家在使用。我觉得这3类概念间有联系,旱灾风险定量评估的核心理论问题,就是如何把干旱风险转换成旱灾损失风险的过程。
雷宏军:干旱风险评价是在灾害危险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不确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工作。
张强: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研究非常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从农田开始,从农作物的需水情况、对干旱的耐受性、农作物的减产与水分缺失的关系等因素入手,先从微观,再从宏观进行研究。
左其亭:旱灾风险评估方法通常有3种:一是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分析方法。从作物生长的物理机制出发,通过田间试验的方式获得相关参数,构建水分—产量模型,计算干旱引起的作物风险损失。二是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分析方法。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农业干旱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三是基于风险理论的数学分析方法,通过一定数学方法(概率统计法、模糊数学法等)估算干旱灾害的损失情况。
6 争议和研究重点
张洪波:以前处理干旱事件是不同部门处理不同领域,才有了所谓的4种干旱指标。为了政府职能的统一,还是需要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来反映干旱过程。
张泽中:其实没有必要统一。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水资源配置常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来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个人认为,4种干旱和旱灾问题也可以借鉴分而治之的方法。
王顺久:统一很难,也没必要,关键是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评价结果。干旱风险主要还是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规避的风险并不一样。
姜文来:旱灾是与经济损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旱灾风险评估离不开经济分析。
王顺久:干旱风险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方面面,只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就会造成干旱损失的不一致性。
窦明:水文循环过程模拟是基础,具体怎么量化,怎么评价,需要在水文循环过程中选取最合适的指标来表征。如果水文循环模型足够精细,把各种过程和驱动作用都反映出来,就不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水文过程的机理研究(这个过程研究应该能把各种干旱因子都反映进去)是开展干旱风险研究的基础。
金菊良:旱灾风险评估的应用问题还有5个:一是干旱频率,旱灾损失曲线图,即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对应的因旱粮食损失率的定量关系曲线图。二是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即表现研究地区在给定旱灾损失率下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图。三是旱灾损失空间分布图,即表现研究地区在给定抗旱能力条件下,给定重现期对应的旱灾损失率的空间分布图。四是与研究地区旱灾风险有关的及其他变量的空间分布图。五是旱灾风险区划,即以行政、流域等为区划空间单元,按照旱灾在时间上的演替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将旱灾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编制区域旱灾风险图,对研究区域的空间范围进行区域划分,以反映旱灾风险等级在研究区域中的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