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机关处室>防汛抗旱

仲巴县及其邻近县介绍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2日 来源:

●仲巴县  仲巴,藏语意为“野牛之地”。1951年以前称珠珠宗,属阿里噶本管辖。1960年设仲巴县, 由 阿里专署管辖。1962年9月,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署管辖。建县时机关驻岗久,1964年3月迁 扎东。由于当地沙害严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县址搬迁到扎东偏西20公里的马 泉河与柴河汇合处刮那古塘。1990年经批准,县址迁至托吉。县府现驻扎东乡。 仲巴县位于东经82°-84.76°、北纬29.15°-31.8°,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日喀则地区的最西端,喜玛拉山以北,马泉河两岸,西衔阿里普兰县,北靠阿里地区革吉、改则县,东邻阿里地区措勤县和日喀则地区萨噶县,南与尼泊尔王国接壤。雅鲁藏布江发源于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现正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仲巴县地处西藏西南部、日喀则地区西部、喜马拉雅山西段与冈底斯山之间,马泉河(即雅 鲁藏布江上游)北岸,是我区边境县之一。面积46143平方公里。草场面积8000万亩。 总人口近1.7万。现辖3个区,13个乡,59个村民委员会。该县属藏西南喜马拉雅山北麓高原湖盆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
   矿产资源有地热、晶盐、固体硼、液体硼、碱、芒硝、铷、铯等。仲巴县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马。全县干线公路是拉萨至普兰的拉普公路,它也是通往冈仁波钦神山、玛旁雍错圣湖的必 经之路。另有查加乌至茶柱的公路一条。境内有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马泉河。
  仲巴县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马。
  雅江源区域内已发现动物达60种以上,有喜马拉雅早獭、灰尾兔、野牦牛、藏野驴、藏狐、藏羚羊和沙丘上栖息赤麻鸭、黑颈鹤、斑头雁及河里生长的无鳞鱼和占世界种类90%以上的裂腹鱼等高原特有兽种和世界上的珍稀动物。
  目前有县书店、电影管理站、电影院、邮政电信、商业外贸、金融、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部门。1964年创办第一所小学,至今有小学3所。有各科技人员140多人,主要为畜牧兽防人员。共有卫生机构13个。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可覆盖县驻地。

   ●日喀则市 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 ”。 14世纪初期 ,大司徒绛曲圣坚 赞战胜萨迦政权,建立了帕竹政权,日喀则为其属地。以后仁布王管辖时,在此创建了“溪 卡桑珠孜”。西藏和平解放前,为日喀则宗。1959年5月建立日喀则县人民政府。1986年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日喀则市 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 处。面积3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草场面积60多万亩。总人口9.1万。辖10个乡,2 个办事处,10个居民委员会,165个村民委员会。该市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形以平原 为主。全市海拔最低点为3800米,最高点6646米。海拔高于5500米的山峰有6座。矿产资 源有煤、金、铬铁、水晶等。日喀则是“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的重点 区域,也是我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经济林木有苹果、桃、核桃等,年木材采伐量335立方米。目前 有电力、建筑、民族手工、修理、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传统民族手工业品主 要有卡垫、藏靴、氆氇、金丝帽等。中尼、日亚两条干线公路可直通拉萨、狮泉河 及尼泊尔王国,并与日喀则地区的17个县相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路交通网。名优特产 品 有银包木碗、茶盘茶架、藏毯、夏尔巴服装、卡垫、铁炉、藏柜、银雕等。1984年茶盘茶架 获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日喀则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600年的历 史,占地面积8.92平方公里,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扎什伦布寺是西藏黄教六大名寺之一, 也是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主寺。寺内有1989年底建成的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该寺属全 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觉林卡,为班禅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德虔格桑颇章(又 称新宫),宫殿造型别致,带有浓厚的西藏地方特色。夏鲁寺,始建于公元998年,寺庙融藏 汉风格于一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世班禅索朗木曲朗、三世班禅罗桑顿珠 、 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第二世达赖根敦嘉措均为日喀则市人。

   ●萨嘎县  萨嘎,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公元14世纪帕竹政 权即在此设“萨嘎敦巴宗”。解放前该宗设有东、西即僧俗两个宗本,由噶厦政府从哲蚌寺 、色拉寺和大昭寺中直接选派任命。1960年4月正式 成 立萨嘎县人民政府,1965年正名萨嘎县,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加加镇。
  萨嘎 县 地处西藏西南部、冈底斯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上游,为我区的边境县之一。面积1244 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64万亩,草场面积970余万亩。总人口114万。辖8个乡,38个村 民委员会。该县属藏西高原山地,地势由北向东倾斜。北有冈底斯山,南有喜马拉雅山, 中间夹有强拉山、冈日伦布山等众多高山。全县平均海拔4600米。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铬 、磷、大理石及泥炭等。萨嘎县基本为纯牧业县,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马 、驴等。全县公路总里程达900多公里。有主要干线公路200公里,可通往狮泉河和日喀则 。8个乡和95%的村都有公路相通。名特产品主要有麝香、雪莲、大黄、熊胆、豹骨、鹿角 、食盐及皮毛。

  ●措勤县
  措勤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西部、阿里地区东南部、冈底斯山中段北侧。总面积22980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2003年)。措勤,藏语意为“大湖”,因距县驻地东部10多千米处的“扎日南木错”大咸水湖而得名。
  措勤县地处西藏中西部、阿里地区东南、冈底斯山中段北侧。面积22388平方公里。总人口1万多,辖4个区,21个乡,53个村民委员会。
  措勤县境内有广阔的草原,为牧业县。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等。境内江河、湖泊众多,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但当地居民习俗和宗教方面的影响,没有捕食的习惯,渔业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工业除民间简易的家庭手工业外,因历史、地理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其它工业。
  措勤县地处西藏中西部、阿里地区东南、冈底斯山中段北侧。面积22388平方公里。
  县境地处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是高原丘陵型,高原宽滩型地貌。县内山峦起伏叠嶂,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四周高,中部为盆地,湖泊之低地,全县草原广阔,河流,湖泊众多,为纯牧业县地带。
  扎日南木错沼泽
  沼泽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措勒县境的扎日南木错的西面和东面,地理坐标分别为北纬30°51′—31°00′、东经85°09′—85°19′和30°55′—31°00′,东经85°53′—86°07′。面积27000hm,为藏北嵩草为主的沼泽类型。海拔高程4615—4630m。所在地综合自然区划属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地带(半干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
  扎日南木错为西藏自治区的大型咸水湖之一,面积100000hm,海拔4613m。湖的北面有巴林冈日山,西南有拉布琼山,东部也有山地将当惹雍错隔开,由北、西及南部山地发源的众多河流注入该湖。其中,措勒藏布源远流长,汇集了冈底斯山北侧的许多支流,水量大增,在措勒县附近转向东面注入扎日南木错,所以该河流是扎日南木错的重要补给水源。在湖西面河流入口区发育了大片沼泽湿地。另外,在湖东面的小湖区也发育了沼泽。水源补给主要是河水及湖水。
  土壤主要为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
  沼泽地的植被类型主要为藏北嵩草为主的群落,伴生有华扁穗草、海韭菜、小钩苔草、矮草、细叶西伯利亚蓼、斑唇马先蒿等;周围地势稍高处为高原草甸,以帕米尔嵩草为优势种。沼泽区的鸟类有鸥类、鸭类、斑头雁、鹬类,以及黑颈鹤、天鹅等。湖中鱼类主要为裂腹鱼。
  沼泽湿地无保护措施。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放牧场或割草场。
  西部有康琼罔日山,西南部有冈底斯山山脉,东部有拉布琼山,境内西南部有马鲁布扎山,海拔高6036米;东部有木布,海拔高5092米;东南部有普杰山,海拔高6045米,《却则呀姑扎山》,海拔高6042米。
  中部有先南北后东西流向的措勤藏布河,分支渠、沟、溪为南北流向;东北部有东西流向的雄曲藏布河;东南部有东北是西南流向的独日藏布河。境内北部有达瓦错湖,察几错湖,红格错湖;西部有敌布错湖,嘎仁错湖;西南部有杰萨错湖;中东部有扎日南木错湖。
  中部的措勤藏布河为先南北后东西流向,东北为的雄曲藏布河为东西流向。境内湖泊众多,水源充足。

  ●普兰县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80°27〃~~82°30〃 北纬30°00〃~~31°13〃 是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面积12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万亩。
  普兰县城位于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地形狭窄,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颇丰,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因为有神山,圣湖而广受旅行者青睐。
  普兰县城南距中尼边境约10千米,北距狮泉河镇398千米,且乡乡公路相连。加之与尼泊尔、印度相邻,境外朝圣者和商贩多由此口岸(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出入境口岸有亚东、樟木和普兰)入境,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也到这里来参拜神山圣湖。
  普兰属半农半牧县,粮食产量占阿里粮食总产量的1/3以上。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油菜、豌豆、马铃薯、萝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等。、
  普吉在孔雀河东南岸。普兰县为西藏佛教圣地之一。境内有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等风景名胜区。“神山”似带着银冠的“金字塔”,“圣湖”为神话传说中的“西天瑶池”。由于“神山”、“圣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普兰成国内外旅游和朝圣者的圣地。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阿里地区边境县之一,面积12497平方公里。该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较高。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形成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秀丽多姿的高原地貌。
  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降水少。年日照时数约为3153.2小时。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雹等。
  自然资源丰富。普兰县农田、草场广阔,县境内天然草场的分布与地貌、气候等环境紧密相关,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为主,灌丛、沼泽、荒漠草场分布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钙土等为主,有机质、氮、钾含量高,植物有高山柳、锦鸡儿等。
  普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有野驴、野牛、盘羊、岩羊、雪豹、金雕等20余种,约1万余头(只)。县境北部的玛旁雍错是西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开春季节候鸟成群在此营巢产卵,孵化育幼。湖中盛产裸鲤,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此外县境内还有众多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
  普兰县矿藏资源较丰富,分布较广,品位较高。已探明的煤炭、铜、稀有金属矿储量大,开发远景广阔。其境内的石灰岩、硅岩、铅、锌、锰亦有开发价值。其境内的天然矿泉水流量大,品质优、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为国内少有的优质矿泉饮品。其境内的热水矿泉、温泉流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对治疗皮肤病等具有特殊疗效。

  ●革吉县
革吉县地处西藏西部,狮泉河的源头。面积47225平方公里。草场面积4万余平主公里,耕地面积300余亩。总人口1.1万。辖4个区,15个乡,52个村民委员会。
  革吉基本上是一个纯牧业县。主要饲养藏绵羊,还有少量牦牛、犏牛、黄牛、马、驴、骡、山羊等。
  1989年建成国内第一个光能电站,使用良好。风力发电正在试验中。  
  特产品主要有高原畜产品和高原鱼类。
  革吉县城就建于山脚下,是个安静的小城,也是阿里区域最为漂亮和整洁的县城。由于这里离狮泉河较近,只有110公里,所以在此住宿的人不多。这里也有电讯业务,可以打手机和长途电话。
  那坡是全县政治、文化的中心。始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辖3个小区,人口400余人。拥有全国先进的光能电站1座。那坡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藏汉风格融合的新兴城镇。
  该县有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10余人。较大的寺庙有扎西曲林寺、扎加寺和热执热普寺等。
  县境在羌塘高原大湖盆区,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山势高耸,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3座,其中最高山峰直龙拉峰,海拔高6380米。
  西南部有冈底斯山山脉,冈仁波齐峰,海拔高6656米;东南部有丁拉日居山。境内北部有字末午日山,海拔高5580米。多扎日山,海拔高4618米,吉不桑山,海拔高5130米;东部有加拉山,海拔高4878米;东南方位有仲日纵青山,海拔高5888米。
  西部有东西转南北流向的森格藏布河,狮泉河,西南部有东西流向的生拉藏布河;中部有南北流向的相曲河;南部有东西流向的扎贡曲河;东部有东西流向的阿毛藏布河。境内北部有热邦错湖,草不杂湖,纳屋错湖;中部有聂尔错湖,色卡执湖,茶里错湖;西南部有吓萨尔错湖;南部有君玛错湖,阿尔过错湖。
  属高原亚寒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无霜期短,风大寒冷,雨雪日19天。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雪、雹等。雪灾一般4年一次。旱灾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风灾多发生在2-4月。
 

  ●改则县
改则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的东部、藏北高原腹地。面积9743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000万亩。总人口1.5万。现辖5个区,21个乡,75个村民委员会。
  西藏民主改革前,这里为改则、色锅和帮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分别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1961年3月23日,县址由门董村迁至现在的隆仁年底将路南2个区划出,新成立了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媛,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有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属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寒冷、干旱、多大风、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隆仁为界,南北朝气候差异较大。年日照时数3160小时,年降水量189.60毫米,年降雪日60天左右。
  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铜、天然碱、食盐、钾盐、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此外,风能和太阳能可满足小型发电机工作。
  改则县境内有广阔的牧场,经济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马、绵羊、山羊等。
  改则县已形成以隆仁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安狮公路贯穿改则县境,各区、乡均通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0多公里。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皮张、牛羊绒、食盐等。
  改则地处"世界屋脊"之巅,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壮丽多姿的高原自然景观,对探险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里地广人稀,自然生态至朴至真。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得以保存,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以及濒临绝迹的黑颈鹤等,为研究它们繁衍生息、进行变异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实为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